安徽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研 > 正文

如何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核心提示: 如何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王黎明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它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 发展的人,

如何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王黎明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它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 发展的人, 有尊严的人, 在教师的课堂理念中, 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那么,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 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我有以下体会。

一、丰富教学活动和手段,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 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 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学思结合, 乐于参与。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 生动鲜明的图画, 具体逼真的实物, 引人深思的提问, 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源, 根据文章情节组织角色鲜明的课本剧, 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 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 提起学生兴趣。习作( 写话 )教学中教师情真意切的下水文, 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 会使学生觉得习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是表现生活的手段, 是交流的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如果能时时想着学生原有的思维状态是什么, 何种方法是激活思维的最佳切入点, 何种手段能使学生人人积极思考, 个个乐于参与, 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二、有的放矢教给方法, 使各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参与

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在课程目标上体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到语文学科, 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能力的同时, 更要关注过程、方法和价值观念等目标对学生今后学习的长期影响。学法指导就是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根据课题质疑探究时, 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往往提不出问题, 这并不说明他们没有问题, 而是没有掌握质疑的方法, 我们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提问题的方法;抓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光泽、气味、触觉感受提问题的方法;分辨不同课题的类型;能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提出不同问题的方法等。读是阅读课的根本,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把握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初读, 疏通文字, 了解大意;细读, 理解内容, 解决疑难;精读, 品词析句, 体会情感;再读, 读出个人体会、个人见解。习作课中, 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 使学生体会观察的角度、观察的顺序, 在引导学生述说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开头的方法、连接的方法、展开思路的方法, 描写具体的方法等, 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课堂才能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学生的主动参与才有了基础。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还应该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的不同能力, 注意层次和梯度, 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也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譬如, 接受能力强的学生, 一般反映速度快、思维敏捷、想象丰富, 让他们解决的问题就要有难度, 有跳跃性, 思辨和想象的空间要比较大;一般的学生, 知识基础相对差一些, 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 教学中则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引导, 使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如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 达到基本正确为一个层次的要求, 有能力的学生可提出进一步的探究性学习;对阅读量的要求, 可以分层布置, 一一落实, 不搞一刀切;再如对语言表达的要求, 有能力的学生要提出说得丰富、具体、生动、条理等, 一般的学生, 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能说清楚即可。总之, 新课程的教学, 要特别注意打破个别“优生”次次参与, 其他学生无从下手, 个别学生报告学习结果, 其他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要让各层面的学生都能“跳一跳, 够得着”。

三、教学组织灵活得当,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 要使他们注意力集中, 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在教学组织上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学手段直观性。如演示、图示、实物、模拟等直观教学手段的使用, 对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有用。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 还要努力把多媒体引人课堂。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尽量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习的切入口, 建立新旧知识和经验的联系, 是激发每个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重要 方面。二是组织活动多样性。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形式, 对于调节身心、引起兴趣、减轻疲劳很有帮助。如读的活动就可以通过范读、默读、指名读、自由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教师引读等形式组织;答问的形式可以通过齐答、指名答、小组讨论、对老师说悄悄话等形式来组织。另外, 对小学生来说, 多组织一些具有对抗性的比赛活动, 如“男队”“女队”的“夺”“比”“抢”, 左边与右边的“赛”“论”“辩”, 小组之间的合作表演等, 对保证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机会和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十分有效。三是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堂气氛民主性。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 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 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 对学生是否民主、尊重、有亲和力, 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一位老师在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时, 首先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配乐朗诵, 然后鼓励学生说:“你们一定觉得录音机里的阿姨读得太美了, 简单使人陶醉。其实, 你们经过努力, 也能跟她读得一样美, 老师也想读得这样美, 咱们就来一次比赛, 看谁能超过她, 好吗?”练习过后, 教师与学生相互指出优缺点。这样的课堂气氛, 会使学生觉得, 教师就是我们的大朋友, 是我们学习的伴, 教学是一个有趣的双向互动的过程, 他们会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愉快, 练得开心。

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给全体学生思考探究的机会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家认为, 疑是思维的火花, 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 以解决问题而告终的。因此在课堂中应鼓励学生动脑筋提问题, 做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我总是利用多种环节让学生大胆质疑。一是揭题质疑。当出示课题后, 请学生朗读课题, 说说你想知道或了解什么。如学了《小摄影师》后, 学生就提出:摄影师都是非常有经验的人, 应该年龄有点大, 为什么是小摄影师呢? 二是初读质疑。初读课文后, 学生往往会对文章中的不理解的词语, 不明白的句子提问。如学习《一定要争气》时, 学生初读课文, 提出了“偏僻、尝试、基础、发愤”等一些不懂的词语, 这就为理解课文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三是精读质疑。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难处, 这时要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大家讨论解决。如学习《瀑布》一课时, 学习第三小节近看瀑布的样子, 有学生就问到“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这一句中“‘如烟、如雾’我们感受很美,‘如尘’就不觉得美, 为什么要写如尘呢? ”这个问题孩子们一时都答不上来。我首先肯定了提问的孩子会读书, 会动脑筋, 然后请四人小组讨论, 瀑布被风吹起来, 究竟像烟一样是什么样? 像雾一样是什么样? 像尘一样是什么样? 通过讨论, 大家达成了共识,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 (单位:广安区化龙乡外经贸希望小学校)



上一篇:上好一年级的“开学第一课”
下一篇: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

0

本网有的文章来源于网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交流,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困惑,请告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