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研 > 正文

刍议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技巧

核心提示: 刍议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技巧刘昌全一、 因势利导,调和情绪当思维向着一定方向进行时,要他立即改变方向,那是不容易的,只有充

刍议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技巧

刘昌全

一、因势利导,调和情绪

当思维向着一定方向进行时,要他立即改变方向,那是不容易的,只有充分引导才能向另一个方向进行。处理偶发事件应从偶发事件的积极因素出发,调和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情绪,因势利导,使学生“移情”于教学。有这么一件事情:一个教师走上讲台,学生正在为昨夜看完电视上的女排比赛议论纷纷,激动不已。面对这种情况,他首先和颜悦色地用两三分钟谈了女排获胜后自己的感想,最后将话题一转:“中国女排的胜利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他证明了中国人的伟大。但是中国在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上还有些方面发展不够均衡,甚至说很落后,被有些国家瞧不起,我们也要有女排这种拼搏精神,把我们的科学技术,经济建设搞上去······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得好好学习,抓紧每一分钟,听好每一堂课。”这里教师正抓住学生这个偶发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将之巧妙地引到教学中来,调和了学生的情绪,使之趋于平衡,专心听课。

二、巧设疑难,变退为进

偶发事件中有许多事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忽然提出一些难题和怪题,或者教师忽然遗忘了某些问题该如何解答等等。遇到这类情况,教师可以不必急于回答,而是巧妙地反过来把问题抛给学生思考,把直接解答的机会变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最佳机会,最后在综合学生的解答而得出结论。如:有一位教师上《朱德的扁担》一课,正上到高潮时,突然一个学生问到:“老师,那时人们很穷,读不上书,怎么认得‘朱德记’三个字呢?这个精细的问题,也许连教科书的编者也没有想到。怎么解释这个突然冒出的问题呢?”这位老师没有丝毫的准备,不能立即回答,却也没有束手无策,而是机敏地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是呀!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多巧妙的语言啊!好一个“是呀!”,有惊讶,有肯定,有赞许,更有对全班学生思维的激发。全班同学都随着老师的反问陷入了沉思······这样既为教师赢得了思考的时间,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最后老师综合学生各种看法,得出问题的结论:由于当时人们上夜校学了一些知识,才会认得“朱德记”三个字。

三、幽默圆场,自嘲解脱

当偶发事件发生时,课堂上出现僵局时,教师的幽默语言起着很好的缓和气氛的作用。如: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走上讲台,学生突然大笑起来,他莫名其妙。后来坐在前面的一个小女生小声的对她说:“老师,你的扣子扣错了。”这时,这位老师自己一打量,发现第四颗扣子扣在第五颗眼里了。你说他怎么办?批判学生?不应该!马上改过来扣好么?尴尬!然而他却煞有介事地说:“老师想心事了,匆匆忙忙赶着与你们——来——相——会(似唱)。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好笑的,昨天我们有些同学做练习时,运用数学公式就是这样张冠李戴。”这位老师幽默、自嘲的语言既为自己解了围,又批评了学生不认真做做练习的错误,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不得不敬佩这位老师的机智才能。当然,运用幽默自嘲的语言必须注意分寸,才不至于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降低老师的威信。

四、自然转移,巧妙回避

偶发事情中有这么一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会连续提出一些与教学联系不大或者毫无联系的问题,教师回答了一个,学生又提出一个,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教师围着学生的问题逐一回答,往往影响正常教学。所以教师应该掌握主动时机,伺机自然地转移话题,引发于教学上,有时学生提出的怪问题,正面回答很难讲清楚,或没有什么必要讲清楚,可以巧妙地回避话锋,转移话题。一次,有一位教师在分析二年级《画鸡蛋》一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时,有位学生提问:“达·芬奇和他的老师为什么留着长发,而我们却不能留?”老师答道:“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的一些习惯跟他们的就不一样。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什么呢?就是要学习他们专心学习的精神。”这位老师就用了自然转移的方法,不具体回答他们留长发而我们不能留的原因,且成功的转移了不能学他们留长发而应该学习他们专心致志的精神。过了一会儿,那位学生又问:“老师你有达·芬奇的本事吗?”回答“有”吗?不切合实际;回答“没有”吗?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有本事。怎么办呢?请听这位老师答话:“达·芬奇本事真大!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事呢?就因为他学习刻苦,谁要想有本事,谁就得刻苦学习。”巧妙的回避,自然的转移,圆满地解决了这类很难正面回答的问题。



上一篇:用爱心点亮孩子心中那盏灯
下一篇: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0

本网有的文章来源于网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交流,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困惑,请告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