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素质教育 > 正文

应注重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核心提示: 应注重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雅安市名山区百丈镇初级中学 吴 斌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学习古诗词,学会对浅显的

应注重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雅安市名山区百丈镇初级中学 吴 斌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学习古诗词,学会对浅显的古诗词鉴赏,对于当代初中生来说意义重大。它能让初中生汲取古人智慧,加强自身修养,形成健全人格,提高语文素养。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强力推进,对初中生语文知识迁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他们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察。目前,各地中考命题中,古诗词鉴赏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考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所谓古诗词鉴赏,就是在熟悉古诗词的基础上,通过对作者的生活时代、诗词创作背景、揭示的社会现实、蕴含的生活哲理、独特的表现形式、神奇的意象、高度锤炼的语言、巧妙的修辞等作进一步理解品味,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古诗词鉴赏的特点是既受艺术作品形象及内容的制约,又可根据欣赏者个人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鉴赏一些浅显的古诗词能力,意义巨大。它不仅能较好地体现出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和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及明辨是非,褒善贬恶的能力,是初中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

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要交给他们一些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古诗的分类、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表现手法等。让他们能基本做到一看到作品,就可以迅速判断出其体裁,是诗还是词,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如果看到的是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概念就能不由自主地跃入脑海。又如古诗词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修辞手法(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古诗词的一些基本知识,是初中生进行鉴赏的第一步。

向他们传授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技巧。刘勰说过:“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目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所占的比例不少很大,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需要。古诗词读得少,就不能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除了教材中的,教师还应选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和鉴赏的古诗词作品。我们平常爱说“少见多怪”,而多读就会让他们“见惯不惊”。人们常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和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相比,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而其特殊之处往往是古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如重章叠句。它是指古诗词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辛弃疾的《丑奴儿 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以小见大(是指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是古诗词的一种常见手法。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让他们能熟练地了解这些特殊之处,做到读懂,为下一步的鉴赏打好基础。初中生通过多次训练,能对鉴赏的角度、语言的运用等灵活掌握,鉴赏水平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如在鉴赏边塞诗时,能品味出“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鉴赏思乡题材的诗时,能写出“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的文字,他们的鉴赏能力就基本达到了对初中生古诗词鉴赏的要求了。

善于借鉴他人的成果。目前在初中生古诗词鉴赏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相关试题也举不胜举。教师要加强对这一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对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方面的水平,并善于结合自身实际和所教初中生的实际,对所学成果、经验进行合理取舍、补充、完善,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通过多次练习别处所考的古诗词鉴赏题,能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提高得分率。

把平时训练与考前突击有效结合。平时训练是注重“量”的积累,突击训练则是“质”的跨越。没有“量”的积累,谈不上“质”的飞跃。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下一篇:农村小学生写作兴趣培养的点滴做法

0

本网有的文章来源于网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交流,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困惑,请告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