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素质教育 > 正文

怎样培养农村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核心提示: 怎样培养农村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四川省岳池县双鄢小学 吴小刚 作文能力高低是一个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学生作文不仅

怎样培养农村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四川省岳池县双鄢小学 吴小刚


作文能力高低是一个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学生作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写作能力。当前,农村有许多小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入手,老师常叹:“学生无话可写。”学生常怨:“写无话。”那么,怎样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有待探讨,研究的问题。为此,我在小学生作文课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索:

一、引(引导中获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教师是小学生拐杖,指引前进的道路

1.引上路。“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小学生在启蒙作文时,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说,无拘无束地写,不管写得怎样都要给与充分的肯定。首先要让学生消除畏惧情绪,不要刚一出门就是“悬崖峭壁”,那只好回头。给学生讲名人,谈实用,读名篇,让学生敬慕,使之有一种进入文学领域,进入五光十色的大钱世界的欲望。

2.引正路。让学生走“正”文路,我国思想家王充说“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篇无补。”当然小学生作文不可能达到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但小学教师应恰当的指引,千万不能忽视。

(1)谈话。让学生获得正确的思想观念。(2)榜样。以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和模范事迹激励学生;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给学生做出表率;以同龄伙伴为榜样。教师要注意表扬学生中的好人好事,树立榜样。(3)故事。教师选择具有思想性,启发性和针对性的故事,让学生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提高认识,明辨是非。(4)格言。让学生学习一些格言,使学生具有判别真善美的能力。

二、积(积累生活经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正是这个道理。对此,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思维的眼睛,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教学生多角度,多渠道的进行观察。因此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好后,学生平时观察到的情景在写作文时就会历历在目。

2.开展有趣的活动。在作文之前让学生参与实践,举行各种有趣的活动,如:参观访问,游览,智力竞赛,文华比赛等,既有利于获得作文知识,作文素材,又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三、扩(扩展知识面)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志于此者,应该有很多方面的知识,就应该向蜜蜂一样采集各种各样的花汁,花粉以酿成蜜。农村小学生较之城市的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的多,课外书籍也相当有限,所以应当扩展农村学生的知识面,可采用:

1.听。听广播,收音机,录音,教师可有计划的为学生准备一些录音材料。2.看。看电视,电影。3.读。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如报刊,杂志等。4.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四、学(学习语音)

我们的学生有很多时候是熟视无睹,如:猪,鸡,猫,狗在农村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爸,妈朝夕相处,但学生只能写出大概样子,写不出与别的事物有不同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冰心说得好:“我觉得要想写好文章的人,最好能把词,句变成你的兵用兵的时候做到指挥若定,使每个字都能听从你的调动。”因此,要在自己脑子里建立一座语音仓库,里面贮藏丰富,应有尽有,取之不竭,用之不竭,用之时候就像喷泉似地,喷涌而出。对此可以这样做:

1.记。记读书笔记,古人提倡读书做到“心到,眼到,手到,

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读书,要动笔做好读书笔记。

2.背。背名人名篇,这样有利于学习名篇的语言艺术。可采取讲演,朗诵等方式进行。

3.吸。吸取人民群众常用语音中的精华。

五、练(练成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掌握读写的语文基本功一定要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真正得到本领。”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练中形成能力呢?

1.改变课堂类型。传统的作文课是:作文课的指导,作文后的批语。抑制了其写作能力的提高。可改变传统作文课为:指导起草课,自主修改课,指导抄该课,指导评批课等。

2.掌握好命题的艺术。采用灵活的命题方式,即可教师命题,由教师指定范围,学生定题,还可让学生自由命题,同时教师要注意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命题,让学生即兴作文等。

使学生言之有物,克服“望题生畏” 的心理,作文积极性得到发挥,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教师的严指导,严批该以及学生的勤练习中不断提高,从而使教师明确和掌握课改中的作文教学法,达到学生,教师双丰收的效果。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0

本网有的文章来源于网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交流,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困惑,请告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