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素质教育 > 正文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

核心提示: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广安市武胜县猛山学校 李果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教师已经真正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了, 这是令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

广安市武胜县猛山学校 李果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教师已经真正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了, 这是令人欣慰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一个现代学生, 不要怕他提出的问题多, 不要怕他质疑的能力强, 而要担心的是他没问题出, 没有能力质疑。 应该说“问题”和“质疑”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在他有了问题和疑问后, 才会去积极寻求答案。从历史上看,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于我校学生的特殊性, 加上各位老师都能有意识地培养, 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比较强, 能力也比较高。可见, “质疑” 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呢?

一、创设良好氛围, 激励学生问题质疑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 仍然有许多教师采取串讲串问, 一节课“问题”无数, 总是设法用问题牵着学生走, 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的时间。要将“质疑”引人课堂, 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 也应是学生的权利。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 大 胆质疑, 积极探索。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 可以问学生“当你知道一个半径有无数条之后, 你想向同桌提什么问题?”这看似简单的问题, 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有不少学生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的半径长度都一样呢?”“半径跟圆有什么关系?”等。但由于学生着存在着个体差异在质疑问难时, 往往不肯把问题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 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激发他们质疑问 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 提出重点问题, 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 让学生自由讨论, 尝试解答。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学习方法, 让学生有“疑”可质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质疑有方法问题。首先, 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良好的氛围, 保护好学生的好问和好奇的天性。其次,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份天性, 教给质疑方法, 使学生乐于质疑, 从中能享受到质疑的乐趣。也就是说“乐在其中, 才会有吸引力和产生内趋力。”第三, 要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然会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质疑, 在知识的作用上质疑, 在知识结构上质疑, 在知识的模糊处质疑, 在概念同涵, 外延的拓展上质疑等等。例如, 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引导学生对“先通分”的关键词质疑, 如“为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需要通分, 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呢?”再例如,在数学计算 32.63÷0.7 时, 我们通常这样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 在教学时, 我们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 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 甚至提出与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想不到的问题, 这是学会质的关键。就像上面这个计算题目, 有的学生就问:“我也可以先不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 再把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数来计算。”这个学生提的问题就很有价值。课堂上学生有时质疑涉及面广, 显得“多而杂, 有的甚至是不沾边的问题”。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进行筛选。只要引导得法, 学生就能有所发现, 逐渐学会质疑。质疑固然很重要, 但是质疑的习惯和能力也不是一两天可以形成的, 它要我们在平时脚踏实地地去训练和有意识地培养。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自主释疑能力

质疑是手段, 释疑才是目的。有了“疑难” 就要想方设法解决。如何解决?(1) 带着问题来。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必须解决的, 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 必然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要是教师的释疑方法不妥, 也会影响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面对学生的质疑, 教师不要急于回答, 更不能轻易否定, 先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 老师只起组织作用, 这样对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比如:有学生问:“为 什么长方形、梯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而回却不可以呢?”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进行探索, 结果发现, 不光长方形、梯形、正方形飞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三角商积公式进行计算, 因经过 转化也是可以的, 只是很难。可以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 带着问题走。也就是说, 不是仅仅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由此产生的联想, 有何收获, 以后在遇到同类问题时如何解决等都是好的再生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无疑——生疑一一释疑一一质疑一生疑”的良性循环,提升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自主释疑能力。

四、引领操作探究, 帮助理解原理内涵

这是引导学生“质疑”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一系列观察、操作、比较、判断、分析等综合活动, 然后进行不同方法、不同角度的归纳概括。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 学生很少有过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 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 他们正逐渐失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在这个环节里,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与经验水平,让学生动脑思考, 动手操作, 动口叙述, 用感官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再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得出有关的数学概念。例如, 学生自学课本后,初步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但为什么是180°呢? 学生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一是量一量。教师提示:要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可采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方法? 学生马上想到了先量后算, 教师肯定这种想法后要求学生从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中任意拿出一个, 动手量一量。学生度量后, 教师把部分同学量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并让那些量的结果不是180°的同学重新度量一次, 直到得到180°的结论为止。二是拼一拼。教师提问:如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那么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会组成一个什么角? 学生会回答是平角。教师便让学生拿出一个三角形动手操作, 检验一下剪下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是否为180°。三是折一折。教师要求学生拿出一个固有虚线的三角形, 按三角形中画的虚线折纸, 看看折的结果会怎样。四是议一议。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通过以上三个操作活动, 你们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 这些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为什么?让学生先总结,然后教师点拨、总结,前面的问题或疑问迎刃而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意能力得到发展。

不管怎么说, 教师要更新理念, 鼓励学生有疑就问, 不懂就问, 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通过有效控制引导学生做到非“疑”不质, 有“难”必问, 同时决不要使质疑问难流于形式、走过场, 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长期坚持, 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一定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发展。



上一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0

本网有的文章来源于网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交流,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困惑,请告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