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素质教育 > 正文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核心提示: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小学校 游红梅 小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要着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小学校 游红梅


小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要着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操作的能力、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以及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都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分好学习小组,营造创造环境

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如何分组大有文章可做,利用不同的分组法来营造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一是异质分组把语言表达能力、口算能力、理解能力、智力水平接近的学生分散在各组使学生的综合力平均, 在竞争中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其特点是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便于组内相互提高, 组外竞争。把语言表达能力、口算能力、理解能力、智力水平“优秀的、中等的、差的”学生同时平均分配在各组里。组内优秀的学生带动一般的, 他们的思维在相互交流中产生创新的火花, 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二是同质分组把语言表达能力、口算能力、 理解能力、智力水平接近的学生分在一起, 其特点是组间异质, 组内同质, 便于进行差异教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将语言表达能力、口算能力、理解能力、智力水平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分为一组;同时也将各方面表现“中等程度”和“差的”各分为一组。优秀的组带动差的组, 组与组进行交流、讨论, 很容易使思维产生碰撞的时刻, 就容易产生新的东西。三是动态变换分组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 学习进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分组形式。1、将内容难度特别大的进行同质分组, 其特点是组内同质, 组间异质。2、将中难度和容易的内容进行异质分组, 其特点是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该种分组法的优点明显,1、若干组水平一致, 进度一致, 教师可将其当成班级教学, 便于提高教学效率;2、由于内容难度不大, 大多数学生都能喝懂。优的、差的学生都能在平等而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参与, 彼此之间互相影响, 从而提供给他们一个思维碰撞的环境, 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精心设计问题,坚持合作探究

提供研究素材,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新知。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材料,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设问:我们知道了圆的各部分名称,那么圆有什么特征呢?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互动交流、测量验证等,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这样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学中加强合作、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帮助,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加强交流,增强整体意识,在整体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如教学《比例尺的意义》,先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并出示比例尺,通过图形观看比例尺,并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1、辨析:比例尺是一把尺子吗?(比例尺只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2、讨论 :同一物体,如果比例尺不同,则画出的图形怎样?(大小也不同)学生对图形按倍数缩小这种生活常识有了深刻的体验,再让学生自定比例画出教室平面图,同桌交流展示,看谁画得准确,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思维素养。

四、创设特定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千方百计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为学生发展创新能力提供机会。比如通过创设动手操作情境来导入新知, 引导学生主动求异,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引领“感悟迁移”,培养创造性能力

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感悟,并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善于迁移的创造性能力。“感悟”是学生自身的复杂心理活动,在此“悟”的基础上“悟”彼,进而“悟道”——揭示学生自身尚未掌握的隐含在“学生参与”过程的道理, 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上一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下一篇: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0

本网有的文章来源于网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交流,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困惑,请告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