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素质教育 > 正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核心提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岳池县双鄢小学 郑小青 素质教育的特征就是要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岳池县双鄢小学 郑小青


素质教育的特征就是要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从而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的认知心理之间的矛盾,把学生引到与学生有关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和积极的思维,通过“设疑”引起认知矛盾的方法。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主要在于指导学生“学”,不仅要满足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是激励思维,变“教”为“导”。要启发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学习,勇于创造。由于学生尚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阶段,所以教师有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

二、培养学习兴趣

在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内在动机的概念是,倡导发现学习,认为学习有助于使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他认为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兴趣,具有发现的兴奋感和发现的具有感。学生把“有所发现”作为一种自我奖赏而推动自己的学习活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内在兴趣时,就会渴望获得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感体验。

三、鼓励质疑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新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品质。开启思维创新之门。使学生在探究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精于分析问题,巧于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训练发散思维

1.问题开放。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教师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创造性地探索知识。

2.方法开放。方法开放即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有独到的发现,同时也互相促进创新意识。

3.思路开放。一题多解是创造性地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同一事物的关系,这种求异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4.多中比优突出思维的新颖性。新颖性即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勇于创新,它是发散思维的本质所在。

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从而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的认知心理之间的矛盾,把学生引到与其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愿望和积极的思维。通过“设疑”引起认知矛盾的方法。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由于学生尚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阶段,所以教师有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特别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有所创新的教育。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品格,在于帮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创新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面对的应是不知道结果的情景,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五、促成课堂合作学习

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更新“教”与“学”的观念,重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活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积极情绪,体现学生主体,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气氛应宽松、和谐、充满活力。这样,学生才会开动脑筋,多思多想,培养创新意识。同学间的互助与协助更是一个展示学生学习中取得进步,更使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得到升华,使学生的心理放松,情绪激动,必然会处于积极的学习心态之中。因此,培养健康的心理,保持积极的心态,坚定必胜的信念,遇挫折冷静而乐观。这对培养和发挥创造努力寻求成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系统工作,涉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只有我们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在教学中着眼于发展。创新。学生的自我表现,着手开放训练,精心设计练习,提问,多给学生留些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机会,坚持让学生想创新,爱创新。使每个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0

本网有的文章来源于网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交流,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困惑,请告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