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案检索 > 正文

在诗与画间穿行,让情与景对话

核心提示: 在诗与画间穿行,让情与景对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作者、授课:王子君 一、故事导入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在诗与画间穿行,让情与景对话

在诗与画间穿行,让情与景对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

作者、授课:王子君

一、故事导入

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同学们静静的听)

师: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与老师一同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诗题,走近古诗

1、读题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抽几个学生读)我听出来了,你想强调…,所以把…重读。

师小结:同一课题,有不同的读法。

2、解题: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随机补充资料)

预设:

生1:在黄鹤楼送别友人。(师:出示黄鹤楼图片,补充:[板画长江]位于长江中游西面,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和它同名的还有滕王阁和岳阳楼)

生2:到广陵去。

师:广陵,位于长江下游东面,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在汉朝时叫广陵,之后两种叫法都有了。素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称,尤其是农历三月,更是美不胜收。(随着介绍标出广陵和黄鹤楼的位置)

生3:要送的人是孟浩然。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3、明题眼——“送”

师补充:这是一首送别诗。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习俗。虽然李白比孟浩然小12岁,但他们一样诗才出众,互相仰慕,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4、指导再读诗题

师:理解了题目我们再读诗题,感觉一定不一样了。(生齐读,指导读出节奏。)

三、读诗句,走进文本

师:读懂诗题只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步,读通诗句。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读上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要注意诗中的五个生字,把字音读准确,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要把诗句读通顺,注意读出诗句的节奏和韵味。明白吗?开始朗读。(生自由朗读诗歌)

(指名读)师:好,谁来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有没有把字音读准确?(辞。孤帆远影)

师:(相机评价)来,我们读一读(齐读)。

2、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指名读)师:谁再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他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节奏分明,有板有眼?

师:(相机评价)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前两句时怎么停顿的?后两句又是怎么停顿的?(指导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再读这首诗。(生齐读)

师:后两句再来一遍。

3、指名读课文,读出韵味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很多种读法,如果这样读(快而平淡),有送的味道吗?有不舍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读(慢而深情),有味道吗?读诗就要这样读出韵味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韵味来(生试着自由读)。

师:(指名读)谁再来读一读,读出你的味道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相机评价)谁还想读?(生读,师相机评价)

师: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生齐读)

4、谈初读感受

师:真好!同学们,听完你们的朗读我仿佛已经登上了黄鹤楼,来到了他们中间。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画面?(依依惜别的深情)(抽二至三人回答)

四、品诗文,悟诗情

过渡:几位同学都谈到了他们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我也一样被他们这样的深情感动着。可是我就不明白了,诗中出现的有“情”字吗?那作者到底把“情”藏到哪儿了?

1、感悟意境,想象送别情景

(1)师:好,请大家注意看(指黑板),这首诗现在只剩下这四个词,“黄鹤楼,烟花,孤帆和长江”。古诗语言精炼,诗中有画,这四个词的背后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李白和孟浩然在什么地方送别?他们可能会说什么、做什么?请拿起你的笔,把你看到的画面和他们可能说的话写下来。(生想象写话,师巡视指导)

(2)师:好,谁来说第一个词——“黄鹤楼”?你仿佛看到了他们在黄鹤楼做什么?(饮酒道别,他俩端起了酒杯,互诉离别之情。)

师:(相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浩然慢慢的端起酒杯,(走到一生旁边)“贤弟啊,我即将东下,真是万分不舍啊!”……(走到另一生旁)“太白贤弟,这一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一起饮酒作诗啊!”……(走到另一生旁)……

师小结:你看他们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黄鹤楼见证了他们的友情。

(3)师:谁还会继续说:在烟花中,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师相机补白: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杨柳依依,繁花似锦,年青的李白正在和浩然依依惜别…)

师小结:是啊,烟花也见证了他们的友情。

(4)师:谁还能继续说“孤帆”和“长江”,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补白: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他们来到江边,浩然登船离岸,白帆随着江水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这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

师:当时的长江是水上交通要道,江上可谓是“百舸争流千帆尽”,可为什么李白却说“孤帆”呢?

(5)师:这就是“过尽千帆皆不是,心中只有——(生:孟浩然)”,此时的李白,他看不见万条垂下——(生:绿丝绦),他也看不见万紫千红——(生:总是春),他更看不见帆影片片,沙鸥点点,他只看见—(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啊,目送着故人登船离岸,李白伫立在江边,不禁一遍又一遍地吟诵起来—(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孩子们,这是李白对浩然的一片深情啊,让我们再深情点:(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让我们再深情一些,送送浩然:(生深情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孩子们,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还有什么?(思念和祝福)说的多好啊,虽然李白在江边目送浩然,但是他的一颗心却早已随着这水、这帆、这人而去。

师小结:让我们带着李白对浩然的思念和祝福一起来读这首千古名诗(生齐读)。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小结古诗学法

师:同学们,你们看,此时此刻在李白的眼里,这“黄鹤楼、烟花、孤帆和长江”还只是景吗?它们无一处不诉说李白和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板书:情),原来这些情都藏在景中,这就是诗歌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板书“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生读)

3、诵读全诗

师:诗人写景,意在抒情,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这首诗,读出黄鹤楼的那个景,读出李白的那份情。(师生配乐朗诵)

五、升华情感,拓展文本

(引入李白的《江下行》)

师:“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第二年,李白再次来到黄鹤楼,这里已是人去楼空,不仅触景生情,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江下行》(出示)“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来,一起读一读。

师:同学们,如果你以后有机会登楼远眺,望着那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两个人——(生:李白、孟浩然),你也一定会想起这首千古名诗—(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也会深情的吟诵起来,请全体起立——(生朗诵)。

师:好,同学们,下课。

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单位:青川县教研室)



上一篇:贾志敏 《给予树》教学实录
下一篇:诗歌的乐章

0

本网有的文章来源于网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交流,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困惑,请告之删除。

视觉焦点

关注我们

卓越传媒服务号

全面专业推介教育、财经、书画、旅游方面的专家达人、信息和产品介绍。

卓越传媒95

全面专业推介教育、财经、书画、旅游方面的专家达人、信息和产品介绍。

中国财经报道全媒体

今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