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艺术名家数据库 > 王昭旻 > 评论 > 正文

《瓷語》|Alexander解密“China”

核心提示: 應該創造怎樣的世界?當我們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對“善惡”進行思考時,會發現很多不可破解的秘密。人類的社會生活,部分是寫實部分是抽象,

應該創造怎樣的世界?當我們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對“善惡”進行思考時,會發現很多不可破解的秘密。人類的社會生活,部分是寫實部分是抽象,有時也介於兩者之間,每個人所處的人生“節點”,確是“生命密碼”在“社會層級”裡可破與不可破的“圈”,在“圈”中承載著歷史沿革中所追求的真、善、美。

人類文明經過歷史的變革與繁衍,大中華自20世紀以來,史學界出現了一股疑古的思潮,特別是對古書中記載的上古歷史,這是一個恆久的未解之謎。中華文明失落已久的“密碼”亦是不朽,這不朽且是你我胸中存有或蕩然無存的“寫實”與“抽象”史跡。先秦兩漢的古書當中早有大量關於古中華起源的記載,何謂吾中華?對於夏的存在,古人從未有過懷疑,亦常常稱夏王朝的建立是中國社會步入文明的開端。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夏”字,古人理解為“雅”,引申亦稱為“文明”。華,夏---也。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①“華夏”亦中華,在大約萬年前產生,據現存的史料《史記·五帝本紀》②載,五帝中的首位是黃帝,後來的人稱黃帝為華夏族的始祖。黃帝之後,最著名的有唐堯、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後氏部落之領袖,姒姓,又稱夏禹、大禹。夏大禹治水有功,繼位於舜當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成為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因此又有“炎黃子孫”之稱。有學者提出中國一詞翻譯外文為“China”是汉语“昌南”(原景德镇名)的音译。随着景德镇精细白瓷大量流传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瓷”(china)猶如華夏文明的源頭,“瓷”(china)成為本土以外認識中華的代言者,這是時間和歷史的抉擇,是個不可破解的謎題。人類文明將何日歸來?大中華何日歸來?這萬年誰將你改寫?誰將你變遷?誰聞聽你哀怨?誰聆聽你沉默無聲的嘆息?萬年的“密碼”在記憶裡封存,是否有吾中華之“破解密碼”?誰來替你訴說你亙古朽藏的秘密?誰為你代言?“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③!”

人類文明的“自由主義”而今換來的卻是愈加的“不自由”,綜觀東西文明的發展軌跡,人類在不停的思辨“本源”,破解禁錮突破重圍,成為人類探尋真理的必由之路。東西方發展的脈絡不存在本質上的差異,追根溯源均出一轍。先哲所在思考同一“密碼”便是對“道”的追尋,從未止息。何為“善惡”終歸有一條思辨的準則,人類文明若要發展發達,必“揚善治惡”乃歷史不變的法則。如何行善?善者,智矣!《聖經》④對“善”的智慧是這樣描述的。第一,行公義。一個行善的人,如果不存著一顆公義的心去行,是不善。因此,行善要以公義的存心為原則。人要行公義,那何為公義?上帝是義的本體。因此,他是正義的,公正的。我們凡事是否都行在公義中呢?這公義包含著五大內涵:一是正直、二是公正、三是聖潔、四是對罪不妥協、五是堅持真理。因此,一個義人乃是正直的人,是個不偏私而公正的人,是個過聖潔生活,對罪惡絕不妥協,用真理來建立自身人格的人。行善就是在公義這五大原則下生活,在公義的原則下行善,行善的時候,不能有自私的成分和不良動機與目的。這樣的善舉,叫做真善。第二,好憐憫。很多人行事公義,但難免對人不夠憐憫,這好比孔子的《螞蚱人的傳說》故事,不要去和三季人去講四季的事,要足夠憐憫和給予寬厚的愛心。好憐憫是什麽?在幫助別人時,心存謙卑,這是真正的好憐憫,此乃真正的善。第三,存謙卑的心。若行善之人,以功德自居,以行善為傲是大大的不善。?什麽樣的人是謙卑的人呢?謙卑不是低三下四,關於謙卑聖經立下四個定義:一是對真理永無止息的渴慕和追求;二是謙卑的看待自己的成就,將榮耀歸給上帝;三是不斷學習,欣賞別人的長處;四是俯就卑微的人,願做卑微的事。第四,與神同行。一個合神心意的人被稱之為與神同行,被稱為跟隨耶穌腳蹤的人。綜上所述,“真正的善”向人類所要的是什麽?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這叫做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善,就包含在這四大原則裏面,要做人行善,要以公義為原則,還要加上憐憫人的心胸,這兩者的結合,使得這樣的人為人必定有智慧、有能力,所行出來的善也必蒙上天喜悅,此為善人,此善乃真善!何為“惡”?罗素在《自由之路》⑤里對惡有三種類型的分析,第一種就是由生理性質引起的邪惡。 在生理性質(physical nature)其內核,更多乃是先天的缺陷,俗話叫天生,理論乃“人性先天生理性質”的本質問題。第二種就是無知、頹廢和強暴,這是由於先天性格的缺陷和當事人習性所引起和導致的邪惡,稱為“性格的邪惡”.這種邪惡在日常生活中尤為常見,而往往在生活與工作中這種情況比比皆是,而人們的矛盾也因此而產生,無法化解,而真正能名正言順的知曉和化解這個矛盾的只有上帝。第三種就是由權力而引起的邪惡。這種權力一般表現為某個人某個團體對另外的人或者團體的統治,它不僅包括顯而易見的領導獨裁與專制,還包括對於自由發展所進行的一切干涉的行為,無論這種干涉是否是強迫性的,還是大量的精神影響,這看起來的權力意志侵蝕實在恐怖,儘管有時候我們無意識的接受並沒有洞察它,這在教育,科研,發展,以及領導中經常發生,這便是“權力的邪惡”。如果說一個社會制度的優劣如何來評判,就去看這三種邪惡對於社會和人的影響而定。如今,我們反思人類便不難判定,我們反思人類自身的處境也不難判定,我們反思與自身發生關係的人群也不難判定。

無論何種文化均承載著人類文明的重要角色,綜觀當代藝術此刻的境地,古老的文明源頭似乎已無從追溯,猶如經典的東西方文明與藝術的消亡,他們之所以會消亡有太多的原因,而這些原因稱為破解“生命密碼”的鑰匙,承載著時間的秘密。過往偉大的都在美麗綻放過後,安詳的頤養天年。所有傳承的經典之所以會消亡,多是由於一種難以解決的“衝突”而死於“自殺”,也都是那麼的唯美並附有高尚的悲劇性,追根溯源的“探求”與“找回”是拯救“自殺”的唯一方法。這個時候有一種新的藝術誕生了,他將用直觉“找回”這一劑“良藥”去探索多維度空間裡“時間的秘密(The Secret Of Time)”,人們會發覺這種藝術固然有她“母親”的容貌和特徵,但卻是這位“母親”在長期垂死掙扎中所表現出來的容貌。王昭旻所做的就是“找回”這垂死掙扎的過程中最絢爛的“樂章”,他所做的鬥爭就是眾所周知的“瓷間悲喜劇”,在“瓷間悲喜劇”身上,殘存著“母親”的蛻變形態,構成這恢弘的絢爛與慘烈掙脫消亡的紀念碑。這猶如屈原的《天問》嗟號昊旻: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明明闇闇,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出自湯谷,次於蒙氾.自明及晦,所行幾裏?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女歧無合,夫焉取九子?伯強何處?惠氣安在?

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曜靈安藏?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

鴟龜曳銜,鯀何聽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鯀,夫何以變化?

纂就前緒,遂成考功.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洪泉極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

河海應龍?何盡何歷?鯀何所營?禹何所成?康回馮怒,墜何故以東南傾?九州安錯?川谷何洿?

東流不溢,孰知其故?東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順墮,其衍幾何?昆侖縣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幾裏?四方之門,其誰從焉?西北辟啟,何氣通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焉有虬龍、負熊以遊?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何所不死?長人何守?靡蓱九衢,枲華安居?靈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壽何所止?鯪魚何所?鬿堆焉處?羿焉彃日?烏焉解羽?

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臺桑?閔妃匹合,厥身是繼.

胡為嗜不同味,而快朝飽?啟代益作後,卒然離蠥.何啟惟憂,而能拘是達?

皆歸射鞠,而無害厥躬.何後益作革,而禹播降?棘賓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馮珧利決,封豨是射.

何獻蒸肉之膏,而後帝不若?浞娶純狐,眩妻爰謀.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阻窮西征,巖何越焉?

化為黃熊,巫何活焉?鹹播秬黍,莆雚是營.何由並投,而鯀疾修盈?白蜺嬰茀,胡為此堂?

安得夫良藥,不能固臧?天式從橫,陽離爰死.大鳥何鳴,夫焉喪厥體?蓱號起雨,何以興之?

撰體脅鹿,何以膺之?鼇戴山抃,何以安之?釋舟陵行,何之遷之?惟澆在戶,何求於嫂?

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厥首?女歧縫裳,而館同爰止.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湯謀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尋,何道取之?桀伐蒙山,何所得焉?妹嬉何肆,湯何殛焉?舜閔在家,父何以鱞?

堯不姚告,二女何親?厥萌在初,何所意焉?璜臺十成,誰所極焉?登立為帝,孰道尚之?

女媧有體,孰制匠之?舜服厥弟,終然為害.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敗?吳獲迄古,南嶽是止.

孰期去斯,得兩男子?緣鵠飾玉,後帝是饗.何承謀夏桀,終以滅喪?帝乃降觀,下逢伊摯.

何條放致罰,而黎服大說?簡狄在臺嚳何宜?玄鳥致貽女何喜,該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終弊於有扈,牧夫牛羊?幹協時舞,何以懷之?平脅曼膚,何以肥之?有扈牧豎,雲何而逢?

擊床先出,其命何從?恒秉季德,焉得夫樸牛?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昏微遵跡,有狄不寧.

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眩弟並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而後嗣逢長?成湯東巡,有莘爰極.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濱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惡之,媵有莘之婦?湯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勝心伐帝,夫誰使挑之?會晁爭盟,何踐吾期?蒼鳥群飛,孰使萃之?列擊紂躬,叔旦不嘉.

何親揆發,何周之命以咨嗟?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反成乃亡,其罪伊何?爭遣伐器,何以行之?

並驅擊翼,何以將之?昭後成遊,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穆王巧挴,夫何周流?

環理天下,夫何索求?妖夫曳炫,何號於市?周幽誰誅?焉得夫褒姒?天命反側,何罰何佑?

齊桓九會,卒然身殺.彼王紂之躬,孰使亂惑?何惡輔弼,讒諂是服?比幹何逆,而抑沈之?

雷開何順,而賜封之?何聖人之壹德,卒其異方:梅伯受醢,箕子詳狂?稷維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於冰上,鳥何燠之?何馮弓挾矢,殊能將之?既驚帝切激,何逢長之?伯昌號衰,秉鞭作牧.

何令徹彼岐社,命有殷國?遷藏就岐,何能依?殷有惑婦,何所譏?受賜茲醢,西伯上告.

何親就上帝罰,殷之命以不救?師望在肆,昌何識?鼓刀揚聲,後何喜?武發殺殷,何所悒?

載屍集戰,何所急?伯林雉經,維其何故?何感天抑墜,夫誰畏懼?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禮天下,又使至代之?初湯臣摯,後茲承輔.何卒官湯,尊食宗緒?勛闔、夢生,少離散亡.

何壯武歷,能流厥嚴?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中央共牧,後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驚女采薇,鹿何祐?北至回水,萃何喜?兄有噬犬,弟何欲?易之以百兩,卒無祿?

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伏匿穴處,爰何雲?荊勛作師,夫何長?悟過改更,我又何言?

吳光爭國,久余是勝.何環穿自閭社丘陵,爰出子文?吾告堵敖以不長.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⑥

鑑於上述之聯繫,“瓷間悲喜劇”裡火熱與悸動的火苗之間的愛慕之情,將引領人們去到一個“新視界”。他將觀眾帶入“瓷間悲喜劇”裡,體味“主角”的快感與失落,體會生命脈搏中跳動火苗的熾熱與悲愴的凜冽。這面“鏡子”是多麼的勇敢並顯露出及其嚴密的忠實,連自然的敗筆也加以仔細的描摹與再現。王昭旻所描繪的“瓷間悲喜劇”的功績,是通過這有如家常便藥使得這傳統“瓷”藝術擺脫了富麗堂皇與陳詞濫調的臃腫病,這一點在“主角”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現在人們在“瓷間悲喜劇”裡,看到和觸碰到的,根本上就是他們自己的“影子”,並且人們會為這“美麗的影子”如此能說會道而感到高興。也許不只是高興,人們也可以向“瓷”學習如何“說話”,人們便會慢慢學會如何“找回”和體味並傳承人間悲喜。從現在起,用“瓷語”讓時空中“時間”逆轉,破解時光裡的“生命密碼”。通過這樣一種公共語言的改變,從根本上一種新的有生命力的藝術誕生了,他在這人盡皆知的“平庸”性上,如今,這“瓷”的平庸性有了強壯的發言權,在此以前似乎面臨了“自殺”的危險,在此之後將是“找回”的絢爛、掙扎,在多維度空間的悲憫裡顫動。

瞬間歡愉、玩世不恭、漫不經心、喜怒無常、苟且殘喘,乃是現世最高的神靈;第五等級在當權----至少在觀念上如此,行動上亦是如此:如若談得上“生命的明朗”,那也是奴隸的明朗了;奴隸不懂得承擔人類歷史使命的重大責任,不知道追求什麼偉大與良善,眼裡只有當下,也不尊重過去與將來為何物,正是這種“明朗”,激怒了“宇宙載體”,頻繁的自然災害、疾病、交通事故,以及不可預知的歷史沿革導致人類的“自殺”行為,這是違背宇宙法則的必然結果,而她“母親”雖然垂死掙扎、容貌慘烈,但是,“她”仍在顫動的火苗裡堅強的活著。他所要為“她”所做的猶如這首詩歌《我花崗岩般沉默的紅唇》般,詩是這樣描述的:

當知更鳥來臨之時,若我尚且存活。

請給帶红領結那位,一個記憶的麵包屑。

若我不能感謝你,我一定是在沉睡。

至少還有祈禱留下,留在。

你知道我一直在努力,用我花崗岩般沉默的紅唇。⑦

我們斷言“瓷語”已將觀眾帶上了“瓷間悲喜劇”的舞台,所謂“觀眾”完全不具有相同的、本身固有的偉大意義可言,藝術家有何義務去適應一種只靠數量見長的力量呢?如果每個藝術家都覺得自己在天賦和志向上都超過了每一個觀眾,那麼,他何以在所有這些比他低等的全體觀眾的共同表達面前,比相對極有天賦的個別觀眾面前感受到更多的對話與尊重?而根據真正的審美觀眾的經驗,我們可以想像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本身,看他如何將“個體化”形象創造出來的,在此意義之上,我們便難以把他們的作品當作“對自然模仿”來把握。而這驚人的衝動又如何吞噬了整個人類賴以習慣的現象世界,為的是讓人們看到那超越現象世界背後的毀滅,感知一種至高的、藝術的原始快樂。⑧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個藝術家能像王昭旻那樣,在自己漫長的一生中都如此的“放肆”且“自滿”的對待他的觀眾。那麼是什麼力量使得富有才氣又不屑創作的藝術家“偏離正道”呢?我們似乎找不到“謎底”,而在於“瓷語”中的“悲喜劇”裡尋求所謂的答案,再或者如亞里士多德的Katharsis[宣洩、淨化、陶冶]⑨。其“觀眾”之一就是王昭旻本人,是作為思想家的王昭旻,而不是作為藝術家的王昭旻。我可以說他有豐富的批判和在“平庸”裡創造的才能----在時光裡穿梭並孕育一種創造的衝動。以如此的天賦和才能,以批判的思想如火般的熾熱與靈敏,他重新認識過往“時間的秘密(The Secret Of Time)”,一筆一筆的、一刀一刀的加以審視,在每一個形狀、每一個線條和色塊中間去測度“永恆”,找尋“記憶的刻度”與“時空的深度”。這一種朦朧的清晰也存在於每一幅“瓷語”身上,神秘莫測的時間維度卻並沒有用過多的“比喻”和“辭藻”來表現性格,他對你說話,他承認自己不能理解他那偉大的“先輩”,如果說人類一定要用理智去欣賞時空的深度與時間的維度,那他就不得不去追問,是不是沒有人與他想法一致,沒有人像他那樣承認“找回”的不可測度性。許多人也抱以懷疑的微笑,而沒有人能為他說明---為什麼他的疑慮和異議是正確的。這有如人們只理解喜悅,卻不理解悲憫裡的喜悅一樣,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是“明朗”的,他抱以了沉默和包容的微笑。而在這種特別的狀態當中,他找到了另一個觀眾,開始一場“平庸”的“瓷間悲喜劇”,去努力找回她“母親”原本所固有的容貌---“瓷語”。

[參考文獻]

叶朗,费振刚,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三聯書店;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

?无名氏:《诗经·大雅·召旻》

④ 《聖經》弥迦书6:8,彼得前書2:21.

⑤罗素:《羅素自選文集》,商務印書館;

⑥屈原:《天問》;

⑦麗淑:《始詩》

⑧尼采:《悲劇的誕生》,商務印書館;

⑨ 亞里士多德: 《詩學》,Katharsis[宣洩、淨化、陶冶].


[本文聲明]

文作者:Alexander, Aalto University.

瓷作者:王昭旻,作品版權歸屬原作者

本文聲明:本文版權歸屬原作者,首度發表,轉載請註明出處,出版請聯繫原作者.





上一篇:道心求真之旅
下一篇:最后一页

0

本网有的文章来源于网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交流,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困惑,请告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