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名师观点 > 正文

利用“归因理论”分析并引导学生走出由“挫败感”导致的“习得性无助”心理

核心提示: 利用“归因理论”分析并引导学生 走出由“挫败感”导致的“习得性无助”心理张楠 四川省广元中学 “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

利用“归因理论”分析并引导学生

走出由“挫败感”导致的“习得性无助”心理

张楠 四川省广元中学


“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在人身上也有“习得性无助”的心理表现。1975 年塞里格曼 (Seligman) 在大学生身上进行了实验,结果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那么,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中学生更容易产生这种心理,并由此引发不良行为,如降低要求,改变原定目标,自我放弃(破罐子破摔),对抗行为等。

中学生产生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对自身的危害很大,作为一线教育者,应该对此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帮助学生走出这种心理误区。经本人研究,利用“归因理论”,分析并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一、什么是“归因理论”

行为科学家海德提出归因理论。他认为,对人的各种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就必须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诊断。这种心理诊断方法是为了改变人的自我感觉或自我意识来达到改变人的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的。归因理论把人的成功与失败都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本人主观努力的程度;二是本人实际能力的大小;三是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艰巨程度;四是工作环境、条件的际遇。这些原因概括说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管理者应突出一四类原因的作用,降低二三类原因的影响。

二、利用“归因理论”分析中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原因

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时,由于环境或事业本身遇到了障碍,而自身本身条件不足,难以排除障碍,最后导致预定目标的失落,从而产生挫败感。中学生遭受挫折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主观原因,即本人主观努力的程度。如:学习任务繁重却害怕吃苦;失败后缺乏信心,自暴自弃等。另一个是客观原因。即本人实际能力的大小,承担的工作任务的艰巨程度,工作环境、条件的际遇。如: 目标与能力不匹配;学习任务过于繁重,产生倦怠情绪;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自尊心的挫伤;教育评价手段的片面与单一;家庭变故、自身缺陷;学习工作中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

三、引导学生走出由挫败感导致的“习得性无助”的心理误区

1、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前预警,切断或减少使学生产生挫败感的源头

当学生犯错或成绩没有考好时,老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不能讥笑、奚落学生,不能仅凭一张成绩单评价学生的优劣,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感受到你的重视,要挖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有的学生家庭贫寒,衣着饮食都不如家境殷实的孩子,就要提前在班上大力宏扬节俭和质朴的风气,杜绝攀比。有的孩子有外在缺陷,就要在班上加大对拥有爱心、同情心的美德的赞美,并高度宏扬身残志坚的精神。

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自析原因,自寻解决方案。

有的学生能够找出自己问题的症结,只是不愿面对,例如,有个学生刚入校时干劲十足,学习非常刻苦,但不久就变得懈怠、散漫,成绩下降很快,我问他原因,一开始他支支吾吾,不愿对我敞开心扉,我对他说,“你是个勤奋和上进的学生,现在的你你自己一定也不喜欢吧。”听了这话,这个七尺男儿竟然热泪盈眶,终于说出了心中的想法。原来是因为他很努力但期中考试的成绩还没有“不学无术”的同桌考的好,他被同桌讥笑后,觉得“没面子”,干脆“不学无术”了。我又问他,你认为你的这种想法正确吗?他擦擦眼睛,撅起嘴“不正确”,“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做?”他挠挠头说:“努自己的力让别人去说吧!”我笑笑,竖起了大拇指,他也笑了。“老师,其实我知道,一次考试说明不了什么,我就是抹不开面子,我相信下次、下下次一定考的比他好。”我表扬了他,同时告诉他成绩好不仅要努力,也要方法得当,心态平稳等等因素综合而定和量变与质变的道理。他也认同,后来该同学成绩突飞猛进,并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四、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

1、利用榜样教育激发学生再生力

列举古今中外或身边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使学生增加自信心,失败意味着离成功更近了一步,如诺贝尔和他的炸药发明。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强调是自己主观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的不足。

2、选定合理目标,让其产生了自我张力

根据自身条件考虑目标价值,合理定位,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实事求是的解释,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对学生进行目标补偿,在这个目标上失败,但那个目标是成功的。可举例,如蒲松龄的落第和著作《聊斋志异》。

3、改进自己的工作学习方法

正确归因,找问题的症结,尽最大努力找出并减小由主观原因导致的失败。正视失败、坦然面对挫折是一方面,但改进自己的工作或者学习方法,让自己更加进步从而有效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或者经历同样的挫折可以消极行为变积极行为,有效走出挫败感的纠缠。

4、转移注意,适当宣泄情绪,适时调整心情

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当不良情绪产生时,要学会转移或疏散不良情绪,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或能产生成就感的事,如唱歌、打球、画画等。也可以大哭一次或找朋友、老师倾诉或写日记宣泄情绪。这样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情后让自己最大程度地放松心情,跳出不良情绪带给自己的无助感。

5、进行毅力增强训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正视挫折,直面挫折,甚至创造"挫折"来磨练学生毅力。让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体育锻炼,如登山、越野等活动。让他们懂得环境越恶劣、条件越不好,越能培养他们的耐力、磨练他们的毅志。鼓励他们做敢于同命运抗争,敢于同挫折拼搏的强者,远离“习得性无助”,自助、自立、自强。

综上所述,利用“归因理论”引导学生走出由“挫败感”导致的“习得性无助”心理,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找准导致学生产生无助感的原因,让学生正视挫折、直面困难,健康成长、成人、长才。




上一篇:关于中小学学校廉政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关于中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0

本网有的文章来源于网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交流,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困惑,请告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