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名师观点 > 正文

浅谈智障儿童语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核心提示: 浅谈智障儿童语言阅读能力的培养●周 平 阅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阅读教学要注意用直观形象材料充实学生的感知,丰富学生头脑

浅谈智障儿童语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周 平

阅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阅读教学要注意用直观形象材料充实学生的感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积累,提供再造想象的基础。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生动、形象和有感情地朗读,或根据课文绘声绘色的叙述,唤起或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和新的表象。按照课文的描写对表象不断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和想象,画面在学生头脑中渐渐地清晰、具体、鲜明起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结合想象进行分析、概括,达到理解的目的。

智障儿童的思维不深刻,概括能力差,他们既不善于通过思维的间接性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也不善于把事物的本质属性从具体的个别事物中抽取出来。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从“表象、联想、再现、情感 兴趣、阅读”谈谈如何提高智障儿童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前观察

通过观察获得丰富的表象积累是阅读的一个重要基础。学生阅读课文时根据课文的描述对自己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再造想象领会课文内容。智障学生如果没有与课文有关的表象积累,即使感知课文,也难以产生文章所描写的形象和画面,也难以领会课文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在课前直接观察实物或参观现场来丰富自己的表象。

《初冬》一课,描述了初冬时节北方清晨雾中的奇特景色。学生有过类似经验,但没有学生仔细观察过。在教学前,我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把社会作为课堂,提前一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认认真真地观察,但考虑到智障学生特点,我决定在学生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一天早晨,雾很大,我带领学生再次观察雾中的太阳、远处的房屋、树木等,认真观察奇特的雾中美景,让学生用眼看、用手摸、用脚踩、用鼻闻,享受大自然给他们带来的无穷欢乐,让他们开开心心地感情、真真切切地体验雾中实景,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让教学回归自然,学生们欢呼雀跃。同学们有了雾中观察的亲身实践,课堂发言滔滔不绝,感受极为生动,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思维活动和语言行为处于优势兴奋状态,脑的活动效率也相应提高,教学得到了优化组合,积极参与落到了实处。

二、提供课文内容背景材料,以丰富学生的表象材料

再造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基础的,没有丰富的表象难以形成新的形象。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没有这些表象,在学习中很难想象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很难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这种课文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背景材料,丰富学生用以想象课文内容的表象材料。

《静夜思》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抒发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夜深人静之时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教学时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提问:如果你就是此时此刻的诗人,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体会感情,被李白那强烈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之情所感染和教育,同时学到了有语气朗诵古诗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

三、有感情地诵读,以情传情,训练再造想象

老师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利于培养朗读能力,有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课文中的生动、形象的语言。老师有感情地范读,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幅幅图画,和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共命运,同呼吸,受到感染,接受教育,从而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境界。学生在充分体验作者感情的同时,再造想象也得到了训练。

1、重视范读,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智学校的语文教材难易有所降低,使智障学生对即将感知的对象充满强烈的阅读兴趣,要注重在课文“初次见面”时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特别是在学习自然景物、革命故事、英雄人物、寓言等类型的课文前,教师要充分利用示范朗读,发挥无形的情感效应。教师的范读,将冰冷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情有声的朗读,促使学生对学习课文动情生趣,为更好地朗读课文打好了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一些感情强烈、蕴含一定寓意而学生不能领悟的重点语句、重点段落的范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

如课文《瀑布》是一首现代诗歌,导入课文后,安排范读,用语文将瀑布“好象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的声势美;“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和谐美;“像烟一样轻轻飘飘,像雾一样迷迷蒙蒙,像尘一样纷纷扬扬”的动态美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让学生感受到瀑布“无法比喻”的美,激起他们一读为快的欲望。通过有目的地读,学生初步读懂了课文,改变了“满堂灌”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是促进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手段,每朗读一次,对课文的理解也就加深一点。为了避免朗读流于形式,教师应指导学生读懂每句话,读好每句话,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进行朗读训练。然而智障学生缺乏求知的欲望和对事物感知的积极性,表现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在朗读中教师就要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朗读的趣味性,使朗读不再是无目的、低水平的重复。

《放风筝》一课描写了五颜六色的风筝飞上天时的情境。考虑到智障儿童感知事物的速度慢,对图形的感知速度为正常儿童的65%,文学内容为正常儿童的40%,许多知识的理解需要借助于想象。因此,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看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图案、色彩艳丽的风筝的图片,学生们发出一声声的感叹。在他们感叹风筝的式样繁多,五颜六色的时候,我启发学生想象这么多的风筝飞上天空是什么景色?

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教师的范读,边想象此时天空的景色,体会此时的心情,最后,谈出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

3、配乐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

根据朗读的内容播放相应的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朗读。如,在古诗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会、品味的基础上,从几首音乐曲中让学生先把一首合适的曲目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教师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这样,以多种方法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热爱家乡的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赵州桥》一课,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幻灯片和音乐。朗读课文时,配合播放幻灯片,经过反复练习,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创设的情境不仅能引导学生读出课文所抒之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以教师语文的形象描述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引导智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鲜明的表象,从而正确地理解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主动提问能力之我见
下一篇:关于中小学学校廉政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0

本网有的文章来源于网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交流,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困惑,请告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