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研 > 正文

摭谈数学教学的策略

核心提示: 数学理念在教学中得到贯彻落实, 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改变, 自主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现较为充分,学生的学习情感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课堂上充满了活力。

摭谈数学教学的策略
广安市前锋区观塘镇石莲小学 唐兴莉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了, 反思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真是百花齐放。数学理念在教学中得到贯彻落实, 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改变, 自主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现较为充分,学生的学习情感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课堂上充满了活力。这里结合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学理念,数学生活化
首先是变重知识的传授为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教师注重让学生探讨知识的形 成过程, 明白算理, 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二是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探索。教师能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三是变学科本位为学科整合。强调学科本位, 难以反映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内容, 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把所有学科、计算机网络有机地整合在一, 能丰富教学环境, 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整理组合, 相互融合, 在整体优化的基础土产生效应。四是变繁、难、偏、旧为生活中的数学。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五是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要瓦别与选拔的功能为全方位评价学生。课程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 而是激发前进的“泵”。
二、精心教学设计,发挥主体作用
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每个步骤,每一项内容都要全面设计,步步落实。 精心设计问题,以问引思,关注教学问题效率。教给学习方法,关注细节的处理,要求孩子学到一些方法, 发现规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学生要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教师不要统一要求学生做什么。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是挑战性培养, 二是大胆放手, 把教学搞成探究。教学要体现层次性, 要体现学生的认知过程。如果所学新课层次一样, 学生没有兴趣, 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教学显得呆板、被动。教学过程操作是必要的, 但要在操作中进行概括总结, 抽象出结果。练习的处理要讲练结合, 体现层次, 培养能力。每课的总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小结时应让学生对知识、方法等进行总结。
三、教法灵活多样, 富有创新性
教师能根据学生心理特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法灵活多样, 注入式照本宣科的现象很少甚至没有。教师能摆正自己位置, 进行角色转变。教学时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 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 教师当好了指导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以游戏的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学习。如 西南师大版数学一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教师应用生活中乘公共汽车的事例让学生观察, 首先抽了几个学生做售票员 (1人 ) 、乘客 (5 人 ) 、司机 (1 人 ) , 设立了两个站。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表演, 教师报站名, 学生观察原有几人 第一站上了几人, 第二站上了几人, 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经过, 怎样列式、怎样算、有几种算法, 为什么? 得出连加的不同算法。接着又继续开车, 观察车上原来有几人、第一站下了几人、第二站下了几人? 说一说怎样列式、怎样算? 有几种算法得出连减的不同算法。同理得出加减混合的算理。教学时教师能够运用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 而是学生的朋友和合作者, 学生没有了心理压力, 积极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学时教师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西南师大版第一册《认识物体》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物体, 如篮球、乒乓球、地球仪、粉笔盒、牙膏盒、魔方等, 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分类, 直观感受, 形成初步意识, 并能准确分出长方体、正方休、圆拄体。教师教学时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把繁杂、枯燥的数学变为生动易学的 数学, 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教材只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基本线索, 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如西南师大版第二册《认识人民币》 这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知识, 也是学生经常参与和体验的活动, 教师利用多媒体, 或教学挂图, 或主题图, 带领学生去逛商场, 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 通过观察、思考、感受、合作、交流, 知道 1 元 =10 角, 1 角 =10 分 , 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坚持合作探究, 增强实效性
教学中,注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能使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 课堂上呈现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景象。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通过思考, 纷纷质疑问难, 教师分小组让学生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倾听别人的发言, 交流自己的想法, 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 学生的精力都高度凝聚到对课本的理解。这样教学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教自明, 也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训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直观教学。教师运用多媒体分组出示每组画面, 分小组合作学习, 看哪些组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练习的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设计了一幅教学楼 , 正面和侧面每层有 6 扇窗子, 一 共 6 层, 学生不仅说出看得见的窗子的乘法算式, 还说出了看不见的窗子 ( 背面和另一侧面 ) 的乘法算式。小组合作学习不要流于形式, 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 让学生真正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学会倾听, 学会合作, 学会思考, 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创新能力
当下, 小课题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趋势。所谓“小课题” 研究, 就是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进行自由探究, 然后把研究的成果汇报。探究的问题学生要有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 也要有直观性、生活化和趣味性。自由探究时, 可与同伴合作。汇报的形式可以是边展示边讲,也可写成数学日记让老师批 | 阅。对小课题的评估主要不是看结果, 而是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在实施小课题研究时, 先让学生自己选择探究的问题, 然后用较长的时间进行研究,也就是说的长作业。在展示成果时, 老师的指导使研究有更合理、更规范的程序, 使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和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只要我们放手、放心让学生去探究, 学生探究的问题是丰富多彩的, 探究的欲望是强烈的, 讨论、争论是激烈的, 获得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愉悦的。如学生探究的课题有:一只蜡也能燃烧多久? 怎样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怎样投资更合算? 一本字典的一页有多厚?30 层的大楼大约有多高?“小课题”研究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培养途径。





上一篇:化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下一篇:化学教学如何发挥“双主”作用

0

本网有的文章来源于网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交流,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困惑,请告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