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研 > 正文

荆轲刺秦王,秦王拔剑而不出的真因探究

核心提示: 《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的“剑坚”、“王负剑”的注释让人费解,本文通过多方面的分析探讨以及实验探究“剑坚”、“王负剑”的正确理解;还原秦王遇刺拔剑而不出的真相。

荆轲刺秦王,秦王拔剑而不出的真因探究

四川省广安代市中学校 杨志刚
摘要:高中语文课本及其教参上对《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的“剑坚”、“王负剑”的注释让人费解,本文通过多方面的分析探讨以及实验探究“剑坚”、“王负剑”的正确理解;还原秦王遇刺拔剑而不出的真相。
关键词:剑坚 王负剑 剑长 佩剑方式 拔剑 剑紧 剑硬

人教版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中有些注释让人费解,原文和注释如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①
其中“剑坚”的注释为“剑插得紧”,②“负剑”的注释为“负剑于背”。③“王负剑”的译文(尤其是教参上的译文)大都是:“大王把剑背到背上!”④
这里疑点颇多。首先,“负剑于背”是把剑移到背后,还是把剑背到背上?可见教材里的解释本就是模糊的。其次,按照教参上的译文,“负剑”是指“把剑背到背上”,那么“负”就是动词“背”,位置是“背上”而非“后腰”;那么拔剑就是反手从肩头把背后的剑抽出来。但前文却说不能拔剑的原因是“剑长”、“剑坚(紧)”,既是如此,那么即使把剑背在背上也是不能拔出的。再次,秦王拔剑而不出的原因到底是剑太长,还是剑插得太紧,还是二者兼而有之。一般可能会认为二者兼有。那么秦王拔剑而不出的“出”是指剑在剑鞘里纹丝不动,一点儿都没有拔出还是拔出了一部分但最终没有完全拔出呢?如是一点儿都没有被拔出,又怎知是“剑长”而不出来呢。如是能拔出一部分,这许能证明“剑长”;但既能拔出一部分,又何来“剑坚(紧)”之说。况且,如是因为“剑坚(紧)”才无法拔出,那么反手从肩头拔出背后的剑不是会更难吗?
为了说清楚这些问题,恐怕要从秦剑的长度、秦剑的弹性、古人佩剑的方式、秦始皇的身高甚至实验等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说。
春秋青铜剑较宽较厚较重,不能弯曲,一般只有二十至三十厘米长,最长应不会超过55.6厘米。战国才有铁剑,剑身较春秋剑要窄一点、薄一点、轻一点;但仍以青铜剑为主,不过剑身普遍比春秋时要长一点,尤以秦剑为长。秦俑坑出土的22把剑全为青铜剑;秦陵完整的九把剑,最长的94.4厘米,最短的81厘米。
战国青铜剑一般仍较宽较厚较重,不能弯曲,但秦国的青铜剑由于剑身呈柳叶状,较窄较薄,已有了较好的韧性和一定程度的弹性,可以弯曲,但能弯曲的部分仅限于剑身非常靠近剑尖的部分,靠近剑柄部分仍是不能弯曲的。
古人佩剑不仅仅是为了实用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服饰的美化。古人佩剑以长为上,像秦王者所佩之剑自属剑中长者。出于安全考虑,剑从开始作为佩饰,其必带鞘。剑属佩带兵器,但它本身并没有设置用于佩带的构件;起初直接插于腰带上,或在身左,或在身后,亦有佩于右侧者(侍臣佩于右);后来由于剑体逐渐加长,直接插于腰间已十分不便,故大约在东周初期,便改为另佩剑带。剑带至迟在春秋时已是普遍的服饰,将剑佩挂于腰间、背后或左侧,以抽取方便。民间也有把剑背在背上的(如所谓侠客),像秦始皇这种身份的人是不可能如此的。且查阅与秦始皇相关的画像,雕刻、雕塑,也未见到一例把剑背在背上的,而全都是悬于腰部的。由此可以断定秦始皇绝不会把剑插于腰间,也不可能把剑背在背上,只能是把剑悬挂在了腰部的某一位置。
另外,秦始皇如果身高足够高的话,手臂的确会相应的长一些,把剑背在背上确有拔出的可能性。但只要秦始皇能反手从背上把剑拔出就一定能用双手从腰间把剑拔出。且前文已说过秦始皇决无可能把剑背在背上,所以即使秦始皇能反手从背后把剑拔出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为了验证这一想法,我专门去找了一柄长1米的剑做了实验。先让剑悬挂于腰的正前方,剑柄朝右,剑鞘口刚好位于右腰位置,左手固定剑鞘,右手拔剑,由于拔剑的活动空间只有右手一只手的范围,故的确很难把剑拔出。然后让剑悬挂于腰的左侧,剑柄朝前,剑鞘口在自己左前方,左手固定剑鞘,右手拔剑,这样由于活动空间增加了身前的范围,故比刚才要轻松一些。然后把剑背在背上,让右手反手从左肩处去拔剑,这样由于右手的活动空间更小,反而更难把剑拔出。
那么到底该怎样理解“王负剑”呢?结合《史记》中描述的情形和当时的情况,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
秦王的剑原本在腰间悬挂着,站着的时候位于身前身侧或身后皆可;行走时,就悬挂于身侧,否则身腰处横着这样一柄长剑既不雅也不便;但坐着时则把剑移到了自己的正前方,因为古人的坐是席地的,人的腰部与地面的距离就很近,如挂于腰侧,剑尾部分势必会触地,而把剑移到身前(腰前横放),感觉起来就如同剑在怀中一般,且剑柄就在自己的右手边,心里面也觉得踏实一些。
秦王接见荆轲时他的剑应该是横挂于腰前的。而当荆轲刺杀秦王时,秦王在慌乱之中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剑在身前,剑柄在手边虽有利于迅速握住剑柄,却不利于拔剑。为何不利拔剑呢?因为要用一手固定横挂于腰前的剑鞘,只有另外一只手有活动空间,当然会因为剑太长而拔不出。当时的秦王肯定是握住剑就拔,但情急之时拔出了一部分然后就拔不出来了。为何拔出了一部分然后就拔不出来了呢?因为他拔剑的方式是一手在腹前固定剑鞘,另一手用于拔剑,但在一手握住剑鞘一手握住剑柄的时候可能是未加注意而让剑刃朝向了自己,剑脊成了朝上或朝下,当剑拔出一部分后就会因为剑身的朝向问题而不能弯曲,再加上剑又太长,自然就不能完全拔出了。于是秦王才握着剑鞘(剑)躲避荆轲的追杀。为什么要握着剑鞘(剑)躲避荆轲的追杀呢?因为如果不握住剑鞘,在躲闪时剑尾部分势必会碰着其他东西而碍手碍脚的;且仓促之间也不可能把剑解下来丢在一边的;再者,当时形势那样危急,也不大可能拔了一次没有拔出就放弃拔剑了,所以秦王肯定会把剑握在手上一边躲闪一边继续拔剑。之后才有“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的提醒。左右提醒“王负剑”就是让秦王把剑从腰前的位置移到后腰但不是后背,让剑柄位于自己的侧前方而不是肩头。这样一手固定剑鞘,一手握住剑柄以拔剑,那么拔剑的那只手就能增加身前的活动范围而解决剑稍长的问题,所以,“负剑”首先是指推剑到后腰。并且,由于这时用手固定剑鞘的位置在身侧而会自然的让剑刃朝上或朝下、剑脊朝向自己,另一只手去拔剑的时候剑身就可以朝向自己弯曲了,从而就能够顺利地把长剑拔出,所以,“负剑”还是指让剑身旋转九十度的方向。这样的理解或许更符合当时的情形。
据此,我还认为“剑坚”的“坚”不该解释为“紧”,而该解释为“硬”,即弹性不大不能随意弯曲。而词典中对“坚”的解释也没有“紧”这样的义项,而解释为“坚硬”的倒是非常常见。而曹金洪主编的《国学经典史记》里面的《刺客列传》里面也有相关内容,此书对“剑坚”的翻译就是“而剑又太硬”⑤而不是“剑插得太紧”。


①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20页。
②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20页注释10。
③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20页注释17。
④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第42页。
⑤见北京燕山出版社曹金洪主编的《国学经典·史记》第562页。


上一篇:浅说思想品德课教法
下一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高效教学

0

本网有的文章来源于网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交流,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困惑,请告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