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国学资讯 > 正文

诗不孤,必有邻

核心提示:  中国历来是重视诗歌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和语言方式演变,古典诗歌和诗词创作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走向。我国


中国历来是重视诗歌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和语言方式演变,古典诗歌和诗词创作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走向。我国古典诗词的创作现状如何,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怎么样的形势,对当代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新的意义?光明网记者邀请到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李树喜,为我们解读当代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没有被文革“革”掉中华诗词显示了强劲的生命力

中华诗词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的时,曾披露他写的《沁园春》,1945年底,该词在重庆发表,这是古典诗词界的标志性事件,从那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古典诗词创作的高潮。

解放后,中国的诗词经过了几个阶段。一开始,是古典诗词和白话新诗并列的时代。当时涌现出许多写新诗的著名诗人,比如贺敬之、郭小川、艾青等等。同时,古典诗词也在持续创作,代表人物就是毛泽东及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在这个历史阶段,直至文革以前,都是新诗旧诗并行。直到文革,诗词的创作才经过了一场洗礼。关于文革,有个现象值得注意。我们现在讲文化大革命,它是“革”文化“命”的。但是实际上经过文化革命以后,有两个东西不但没有被革掉,反而蓬勃发展起来,一个是京剧比原来发展得更快,一个是古典诗词比原来发展得更好了。

1979年,中国发生“四五运动”,这是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一场抗议活动。我认为这同时也是一场诗词的大示威,当时迸发出许多纪念周恩来总理的优秀诗词。在这样一场诗词的大展示中,中华诗词展现了蓬勃的力量和生机,对中国政治社会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这以后,直到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中华诗词经过复苏,走向复兴,出现繁荣。这是当前中华诗词基本情况。

古典诗词在当代初见繁荣,在中国大地到处开花,蓬勃发展。从数字来看,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中华诗词》杂志发行量达到26000册。客观地说,它堪称全世界最大的诗歌杂志,全世界没有任何一家诗歌类的杂志有如此之大的受众和反响。全国范围内,参与诗词写作的人数量也非常可观。很多地方都有诗词之乡,诗词之市,成片的地级市、县级市都在推动诗词普及工作,出现了许多基层诗人,诗社更是多如牛毛。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的“诗词之市”,“诗词之乡”都在100个左右,“诗教先进单位”也有100个左右,全国经常参加诗词活动的人保守估计300万,有的光一个县就有近千人。同时,中华诗词创作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有很多能够反映时代的好作品涌现。因此我们可以作出中华诗词初见繁荣这么一个基本判断。

从沙龙回归大众:古典诗词的“前世今生”

诗词和任何文化艺术形式一样都是向前发展的,今天诗词是从古代诗词基础上传承发展下来的,但是和古代诗词有很大区别。

首先,当代的诗词创作已经成为群众性参与的活动,当代诗词创作与当代小说、散文、新诗等领域相比,是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最多的,具有群众性和广泛性。而从前诗词是“少数人的”(毛泽东语)、典雅的、在很高尚的沙龙间存在和流传的。这是因为整个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他们在喜欢诗词,这样使诗词的存在情况区别于从前,也就是说,诗词的繁荣获得了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没有的社会基础。

第二,古典诗词在旧社会,尤其明清时代,其重要性是独树一帜,唯我独尊的。科举考试的时候,如果考生不会写诗,不懂诗词,那就是一票否决。过去讲熟读唐诗三百首,考试前的修炼,诗词是最重要的功课。现在社会生活变了,媒体极大地丰富,文化艺术形式极大增加,所以诗词不可能也不应该再扮演唯我独尊的地位。但是诗词是最有特色的,是典雅而高尚的,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一种文化形式。尤其是,诗词本身就具有短小、精炼、易于背诵、便于传播的特点,这种特点正好契合了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逢年过节,给亲朋友好友发首诗词,大家在阅读和传扬的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更能适合我们的快节奏的社会,因此古典诗词正被越来越多人喜欢和接受。

我们致力于诗词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实际上也是间接地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和谐。诗词能够反映我们的时代,跟随我们的时代,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富于诗意。写诗词不是吃吃喝喝,打打闹闹,下棋打牌,而是通过高雅的文化修养来作精神交流。大家交流,以文会友,这是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多这样的实例。很多单位搞了诗社,搞文化活动,风气非常好,企业的文化非常好,大家工作积极性很高,关系很融洽,这就是和谐社会。

大话、空话、套话,看起来气魄很大,其实空洞乏味,这是“世纪诗病”

有一些诗人主张,诗词是一种古典的形式,他们认为唐诗宋词已经达到古典诗词艺术的巅峰,唐诗宋词以后,后人再没有什么可做的,现代社会不可能有很好的诗词。要创作好的诗词,除非回到原来的社会,原来的氛围,原来的理念,使用古老的方法来写诗词,这是一种复古的观点,我不赞成这种观点。因为社会不能倒退,文化也是发展的,不可能倒退,只能适应时代和社会。文章当随时代,诗词也应该与时俱进,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内容空泛。现在我们诗词有一股浮夸之风。具体讲,在我们诗词创作中容易说大话、空话、套话,看起来气魄很大,读起来空洞无物,根据我的观察,当代这样的作品和这样的情绪还是比较普遍的。目前组织的各种活动,包括一些大赛获奖作品中也有这样痕迹,比较空泛,我把这种现象概括为“世纪诗病”。

追究病因,首先就是社会形势大好,人们吃饭吃得饱了,生活也好了,心情愉快,就容易说大话;其次,我们宣传氛围经常是讲什么文化啊、指示、口号这类概念的东西,造成一些写诗词的人没有区分开媒体宣传和诗词创作的区别。诗词是一种文化艺术,需文化艺术的功底,不能光是政治标语,不能光是呼喊革命口号,不能光是喊着与时俱进,也要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塑造美的形象。在这方面有一些初学者把握不好,写的东西容易泛滥,看起来不错,没有错误,很正确,但读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我们中华诗词协会,还有各地的诗词组织,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将来发展注意改进的方向之一。在写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大处着眼、细部着笔、小题大作、大题细作,用形象和细节的语言来装点诗词,要用很细致语言,文学的形象,丰富细腻的感情来写诗,这样东西才有感染力,才能流传下来。

纽约见闻:“诗不孤,必有邻”

去年10月份,我出席了美国纽约石溪大学和纽约诗词学会20周年庆典活动并做了主题讲座。这也是中国诗词专家第一次应邀专程赴美做诗词讲学。这件事对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化,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说,纽约诗词协会的活动,以及他们的创作都具有相当的水准。比如10月16号举行纽约琴棋书画协会20周年庆典活动,同时举办了诗词协会10周年庆典大会。庆典大会800人80桌,规模很大,在我们国内还没有哪次诗词大会有这么多人。当然来的不全是诗人了,但起码都是诗歌爱好者和诗人的朋友,起码我们看到,诗词在纽约那个地方,在大洋彼岸,在世界之都,在联合国所在地方,影响力依然很大。

我讲课第二天,纽约三大报纸,侨报、世界日报和星岛日报都在比较突出位置报道了这次交流,这也可见我们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古典诗词能够在美国生根发芽,是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对美国文化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因为美国是移民国家,并没有一个独立的美国民族文化,美国的文化是一种融合包容的文化,是吸引各方先进的文化的综合性文化。据我了解,美国还有很多其他城市都有华人诗社。诗词是华人喜欢的文化艺术形式,也是华人之间,华人和大陆之间沟通情感,联络信息一种很重要方式,推动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这是我们很高兴看到事,也是乐意将来继续促进的事。纽约诗词协会会长有一篇文,叫《诗不孤》,诗词不是孤独的,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有华人在,就有诗词存在。




上一篇:汉字文化敲响“沙漠化”警钟?
下一篇:吉林大学:创新载体传承传统文化

0

本网有的文章来源于网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交流,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困惑,请告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