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国学大家谈 > 正文

国学教授畅谈国学的现实意义

核心提示: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裔耀华教授今年78岁,原是合肥学院的国学老师,现在安徽省老年大学教国学。他的学生有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裔耀华教授今年78岁,原是合肥学院的国学老师,现在安徽省老年大学教国学。他的学生有很多耄耋老人,跟着他学习十几年了,算算裔老师教国学已有近50年的历史了。

裔耀华教授:“国学”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其名称的形成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在100多年前的清末民初,中国开展了以李鸿章等为代表人物的洋务运动(始自1861年),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随着西学东渐,为了跟西洋、东洋文化相区别,我国的传统文化始称为“国学”。

狭义的“国学”指“小学”(又称经学、诸子学)主要是完成“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教育。广义的“国学”是在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后,因西方文化被称为“西学”、“洋学”、“新学”,国学就相应地被称为“中学”——中国的传统学说。包涵范围很广,有:经、史、子、集等诸多旧学经典。或称“旧学”,又称“国粹”、“国故”。

在章太炎的《国学概论》以及胡适的《国学季刊》发表之后,因这两位大家的倡导,“国学”这一名词才被沿用开了,后来清华大学还成立了国学研究院,聘用当时最有名望的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来任教。但是国学的确切含义至今还是有争议的。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是体现人文思想的,我是赞成在小学课本中加入优秀的中国古诗词和散文的。收入课本就确立了“国学”的地位,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是一种很好的举措,可以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奠定国学基础。

在“文革”中把知识分子作为打击对象,江青提出:要与传统彻底决裂。“文革”十年大学不招生,造成中国文化断层现象。国人之所以焦虑、浮躁就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之根,这也是十年文革的余毒。改革开放后国门一打开,国人一下看到欧美韩日这么发达就盲目效仿,在精神上失去了依托。

所以现在要弘扬国学,消除“文革”的谬论影响。事实上韩国、日本(包括越南)在历史上都是属于汉文化圈。以前的朝鲜也用汉字,他们的首都叫汉城,他们传统的韩服也是从中国明朝演变而来的。日本受中国的影响更大,现在还在用2000多个汉字,日本文字用的片假名、平假名很多取自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他们的“大化改新”完全是学习中国隋唐的文化。后来中国落后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西化入欧了,但是在伦理道德上,比如:日本社会男尊女卑的旧俗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他说:“在我最困难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哲学史》。”许多西方人士远渡重洋来学习中国文化。一些西方企业家用中国的国学精髓管理企业。

现在的国人一听说要弘扬国学,就去买汉服,学茶道,行跪拜礼,加上商家一哄而上加入炒作,一时间卖汉服、卖茶、卖花形成一场场闹剧。这些流于形式的行为正是焦虑浮躁的表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不是一蹴而就能学成的,要潜下心来,一点一点积累,文化本身是千百年积淀形成的。所以说要从娃娃抓起,自然形成积累,就不会焦虑了。习近平主席说要从小学学习国学,这是抓到根本上了。

国学里面儒、墨、道、法思想中的精华部分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有很多在现代化社会中值得提倡,国学的精华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毛泽东曾说过:“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旧时对妇女的压迫,如裹小脚,“未嫁从父、嫁人从夫、夫死从子”,女子无才便是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糟粕就要抛弃。对西洋文化也不能全盘照收,对待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的部分,使国学精神与时代要求相呼应。



上一篇:特殊国学课走进申城高校 书法大家和90后谈人生
下一篇:从符号到“原始文字” 透视远古时代的“文字”

0

本网有的文章来源于网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交流,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困惑,请告之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