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高校资讯 > 正文

高校专业退出不能唯“就业率”

核心提示: 作者:朱海滔  日前,广西召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广西将实行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停招、停办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率低的


作者:朱海滔

日前,广西召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广西将实行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停招、停办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率低的专业。对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70%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该机制今年将启动试点。(2月13日《中国教育报》)

长期以来,不少高校办学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不鲜明,导致一些大学的专业设置“随意”,哪个“热门”就开设哪个,哪个容易就开设哪个,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大于求,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反而成了“冷门毕业生”。

建立高校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醒院校更加审慎地考虑专业就业前景,进行专业选择的合理配置,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进而有利于人尽其才,学有所用。但我们也应看到,仅将就业率作为一个专业存废的“晴雨表”,其实并不科学。

以少数民族相关专业为例,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并不大,但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保护却要求人员不能缺少,如果因为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要“拿掉”,就意味着国家放弃对该专业文化的研究。又如很多基础性专业,比如中文、地质等专业,虽然就业状况不如工科或者理科专业,但重要性却不能忽视。如果因为市场原因而被退出,则与大学精神背离。

另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有些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只能说明目前该专业在社会的需要量相对较小。所谓“热门专业”只是相对的,今天的热门可能就是明天的冷门。还有不少高校的所谓就业率数据都存在造假现象,在数据不真实的背景下,单纯以就业率作为专业调整的论据很难说是科学的。

所以,在专业设置上不能简单地以就业率来定专业的存亡,让市场牵着鼻子走,而应具备更长远的战略眼光。盲目地以就业率为导向,或许能够促进专业的一时繁荣,但不利于高校专业设置的长远发展。一些高校在专业跟风过程中,传统优势专业则被边缘化、被弱化了,如此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太不值得。



上一篇:教授:强化高校教师四个意识做好宣传工作
下一篇:高校转学,为什么出了猫腻

0

本网有的文章来源于网络,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交流,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困惑,请告之删除。